胡锡进:看这家中国企业,如何演绎新质生产力的能量释放
西方第一次真正被中国人的科技爆发能力惊住,是因为光伏,新能源。大约十几年前,对产业格局来说也就是“昨天”,光伏的原材料、关键设备和技术、市场还都三头在外,中国光伏企业只能算组装厂。但一转眼,全球80%甚至90%以上的各种光伏产品全都是中国生产的了。甚至有人认为,光伏现在成了中国屈指可数可以卡美国脖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18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持续攀升,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约占其需求总量的90%。
欧洲光伏能源专家和业内人士均表示,中国在光伏领域的技术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让欧洲受益。
《财富》2023世界500强上榜的唯一一家光伏企业,是中国的通威,这个光伏巨无霸用成本、技术和规模优势横扫欧美同行,创造了一个中国人在科技行业从无到有,并且迅速登顶的奇迹。可以说,这家中国企业演绎了新质生产力的能量释放。
就在转眼间,我们乘坐飞机,甚至有时候是坐高铁和开车,能窥见中国大地上成片的灰黑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新能源最早是欧洲人倡导的,光电技术最早是美国人开发的,但是中国迅速跻身新能源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使用的头部大国行列,把西方人几乎“整懵了”。外部感受如此复杂,我们可能想不到,居然早在2011年,欧美各国就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制裁,这与推动绿色能源、重建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人类共同愿望背道而驰。
而在国内,2020年时新能源行业经历一波大爆发,大量资本、企业进入新能源行业,行业技术突飞猛进,全产业链迅速扩容,竞争也空前激烈化。近段时间,几家头部光伏企业各自发布了 2023年年报,经营效益大多也面临了短期下滑。
光伏组件在沙地中大规模安装,可为地表遮光挡风,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效降低风速,不仅能用于发电,还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它会带来波动,但它的终极规律是塑造强者,优胜劣汰。中国光伏企业的“内卷”结果是小企业落入流星效应,而在技术、规模、成本等方面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成长为全球意义的光伏巨无霸。欧美的光伏企业太优哉游哉了,在制裁中国光伏12年后,去年欧盟委员会才正式公布,争取到2030年将光伏和电池等关键绿色工业的本土产能提高到40%。中国的优秀光伏企业实际在全球已经攻城掠地再无对手。
我们看到,尽管面临周期性的行业寒冬,中国光伏头部企业在产能规模、技术储备、成本控制等方面依然具备很强的全球竞争力。光伏各环节产能最大、技术最强的企业几乎都是中国企业。前面提到的通威,在多晶硅原材料领域市占率达到25%,光伏电池出货量已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技术实力也十分领先,国外同行基本难以望其项背。的确,能在中国企业的“内卷”中幸存下来,国外竞争的那点小游戏又算得了什么?
据中国光伏协会,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4%,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
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216.88吉瓦,同比增长148.1%。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爆发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一大批新能源技术加快迭代,在光伏领域,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的各类电池技术近一两年都有很大的发展,各家龙头企业都在密集推出自己的技术路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的光伏企业十多来就是在欧美的联手打压中靠技术突破发展起来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欧美“双反”,都是中国光伏技术变革的开端。十多年前的通威就是因为在多晶硅领域的生产技术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从而在光伏行业站稳脚跟并做强做大。据报道,通威最近又在两大主流电池技术上出现突破,2023年以来连续七次刷新hjt组件功率的全球记录,2024年又创造了一个topcon组件版型的功率记录。这家企业的信条是:在行业热潮时做好“过冬”的准备,在低谷期厚积薄发,为下一轮的行业变革升级做好准备。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光伏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人类围绕绿色电力的技术日新月异,新能源产业前途无量。如果说目前是遭遇了短期问题,长远看,它们都将被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车轮碾碎,或者被新质生产力的潮水淹没。
通威“渔光一体”养殖基地。光能便被转化成电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所以让我们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并且创造条件,让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当前市场过度竞争所造成的临时阶段性低谷,尽力保护这个产业的整体活力和健康,提升它们的集体国际竞争力。
当然,中国光伏行业掌握了定价权,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建设和科技创新,形成发展合力,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纵队,光伏一定会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这个角色将深深打上中国烙印。